瑪拉拉森的永恆記憶

Thursday, December 16, 2010 § 0

這是20世紀初瑞典首位女性攝影師Maria Larsson的傳奇人生。一個貧窮的女工在1900年抽獎中了一台相機,當她想去用相機換點吃的時候,開照相館的攝影師皮德森5分鐘內教會了她如何使用它。從此,這台9×14畫幅的相機悄然又堅定地改變了她原本枯燥艱難的生活。



她天生的攝影天賦打開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:鄰居家死去的小女兒,在白色的花中仿佛沉睡;窗簾光影背後的蝴蝶;拘謹的婦女和沉重的雕塑;甚至政治人物的瞬間……一切行進如靜謐的流水,像用眼睛貼在相機的鏡頭孔後一般的親近感,而她在自己的簡陋暗房中洗照片的時候,那些生活的細微更是隨著圖像的顯現而一點點生動和興奮起來。


其實故事也稱不上是傳奇,只是很多很多的瑣碎,再正常不過的堅持,不同的人可能都能找到相似之處的一種人生。但就是這樣,完全沒有傳記片常有的沉冗和強加的教育含義,一部每個鏡頭都如微風輕撫般的電影,最簡單的事情,看起來最不易。
看了大量關於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,這個已經80歲的瑞典導演Jan Troell是個單純又睿智的老頭。他說話時總是直視著某個點,執著而認真。電影氣質如人,他細致地講述著一些微小的生活中的景像。關於這部電影,他說:“我之前不知道要做什麼,我知道一個方向,但要是我什麼都知道了,這一切做起來就沒有意義了。正是發現的過程最讓人興奮,總有那些額外的小碎片,讓故事變得更好。”他喜歡拍和自己生活相關的故事,把自己體會到的東西講出來。而他的妻子正是電影女主人公Maria Larsson的孫女。


看著Jan Troell坐在滑翔機上,滿頭白發被風吹亂講著關於生死,“我相信每個人都做過重復的夢,我一生中反復做的夢是我的牙齒突然掉了。或者是他們松動了,一張嘴就掉了出來,它們說,那是對死亡的恐懼”。再回想Maria Larsson的一生,她的愛和生活。Jan Troell用電影想表達的只是證明那些人們曾真實地活過、笑過、跳過、哭過。(撰文_王靈)


sourse / 新視線


Gottfrid & Maria Larsson 


 


瑪拉拉森的永恆記憶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 / Jan Troell


(亦譯作《永恆時刻》)是一部2008年的瑞典電影,由揚·特洛爾執導。該片是根據在20世紀初期活躍的一名女工人瑪利亞·拉森的真實事迹改編,拉森有一次中獎得到一部照相機,後來成為了一名攝影家。影片獲得金甲蟲最佳電影獎,後來進入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1月份榜單,但沒能獲得最終提名。


sourse / wikipedia

What's this?

You are currently reading 瑪拉拉森的永恆記憶 at Golden Ashes.

meta

§ Leave a Reply